中廣網呼和浩特6月4日消息(記者文偉 通訊員紀明廣)提起內蒙古扎蘭屯市達斡爾鄉(xiāng)農民趙文學,人們往往和科技聯(lián)在一起,因為他種地種明白了,是響當當?shù)目萍际痉稁ь^人。
按說趙文學搞科學種田,這事真有點新奇,因為他本身并不是農業(yè)戶,他所走過的道路,也充滿了艱辛勤和坎坷。他走過一條從干部到工人,由工人到農民的曲折歷程。
趙文學初中文化,53年參加工作,是呼和浩特市新華書店的一名干部,工作積極肯干、業(yè)務精通,一個年青人,在當時拿60多元也算是高工資了。命運的安排,后來又到了汽車修配廠當了鉗工,也干得不錯,還晉升為助理工程師。不知怎地,他對農業(yè)這一行有了好感,看到郊區(qū)農民自由自在地種田,羨慕得不得了。直到68年,他去了通遼,幾經在輾轉,74年又來到達斡爾鄉(xiāng)企業(yè)辦當了工人,搞機修、從事農機修造等行當,倒也得心應手。改革開后,企業(yè)解了體,趙文學回了家,也就是91年,55歲的他起正式拿起了鋤把子務了農。
種地并不是一帆風順,同樣充滿了坎坎坷坷。91年正值農業(yè)一期開發(fā),出現(xiàn)了種水稻熱。趙文學借錢買了30畝地,逐年增加,直到180畝。幾年下來,倒也有得有失。當時的滿都村靠甸子組有30戶近千畝地種水稻,地多水少,靠下游的趙文學往往引不來水,沒水水稻咋長,加上種植技術也不過關,就是水夠用畝產也就打個300斤,而引不來水幾乎就得絕產。98發(fā)洪水,更是全軍覆滅。更為嚴重的是,洪水沖了田不說,河水還改了道,沒有水,誰還敢種水稻?別人不種咱種,還省得爭水。單從這點來說,也算為為趙文學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債臺高筑的趙文學決心背水一戰(zhàn),不把水稻種好誓不罷休。
99年春節(jié)剛過,趙文學爺仨就出現(xiàn)在地頭,頂著料峭的寒風向土地宣戰(zhàn)了。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從一公里外的音河把水引過來。黑土凍冰,掄圓了鐵鎬猛刨,愣是人工開渠,壩上下涵管、拉石頭在河里建滾水壩,趙文學帶領兩個兒子,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腿腳拔得冰涼,累得腰酸背疼,每天挖渠不止,起早貪黑苦干兩個月,終于如愿建起引水工程。這項工程自己是出工可忽略不計,但材料款就用去3000元,這對捉襟見肘的趙文學來說,也不是個小數(shù)目。
想當一個農民也不那么容易,首先,他不是農業(yè)戶,不是地道的農民,國家扶持的貸款、種子、化肥沒他的份,只好以四、五分利的高價抬錢。享受不到一個農民應有的待遇,這就比別的農民的困難要多出幾層。貸款的重擔壓在趙文學的肩上,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艱辛勤啊,屈指算來,這么多年,趙文學光付出的借貸利息有16萬元。計劃今年再還債14萬元,也就還清了全部債務,卸去了多年壓在肩頭的重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