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線上“尋訪千年運河”、尋找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抗疫宣傳展示……6月13日,是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活動期間全國各地圍繞傳統(tǒng)體育、傳統(tǒng)醫(yī)藥和餐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組織開展4657項相關活動。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zhàn)略高度關心和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和傳承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強。從“搶救保護、建章立制”的基礎工作,到“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縱深發(fā)展,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認識明顯提高,許多“中國經驗”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奮進新時代、筑夢新征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當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宣傳者和傳承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走得遠、傳下去。

  當好保護者筑牢精神家園。千百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如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儀式和生產生活知識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華夏文明的標志,也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當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切實保護好這筆寶貴遺產,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當好宣傳者凝聚前行偉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文明記憶的載體,F如今,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太極、書法培訓受熱捧,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活動得到廣泛傳播,成為了展示中華文化的亮麗名片。而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正在變“潮”。如川劇變臉經過改造、精簡,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當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者,不僅可以“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也可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同感、參與感,更可以凝聚起中華民族向著既定目標砥礪前行的磅礴偉力。

  當好傳承者引領健康生活。每一種文明都延續(xù)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傳統(tǒng)體育、傳統(tǒng)醫(yī)藥和餐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成為了很多居家群眾、入院患者和醫(yī)生護士的日常鍛煉方式,既可以緩解壓力,也能夠提高免疫力。當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不僅應當大力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傳統(tǒng)美德和人文精神,也可以進一步引領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生活的理念,讓人們在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泵嫦蛭磥,我們要當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宣傳者、傳承者,讓寶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走得遠、傳下去,為14億中華兒女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奮斗源泉,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深沉的文化力量。(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