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義烏5月4日消息(記者王雪潔 義烏臺記者何翼格)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義烏——這座外來人口密集、商業(yè)發(fā)達的國際化城市,涌現出了許多選擇留守、與當地群眾齊心抗疫的外籍“新義烏人”。在海外疫情暴發(fā)期間,他們又化身為一座座橋梁,連接著世界的兩端。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從疫情初期就一直堅守在防疫一線的伊朗籍志愿者——哈米。

  2003年來到中國的伊朗外商哈米,于2007年在浙江義烏開了一家外貿公司,他說,義烏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暴發(fā)。1月23日,浙江啟動重大公共突發(fā)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義烏防控隨即升級。哈米所在的義烏市江東街道雞鳴山社區(qū),常住外來人口有2萬多人,其中有1300多名外籍人士,來自世界的74個國家和地區(qū)。面對疫情,哈米決定留在義烏和他第二故鄉(xiāng)的老鄉(xiāng)們一起抗疫。他說:“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外國人,我在中國安家,我是中國女婿。我在義烏、在中國發(fā)展,對中國的感情比較深。這種感覺就像(對)自己的國家一樣,非常疼愛!

  1月27日,社區(qū)開始設卡口,哈米不論刮風下雨,每天從下午4點堅守到深夜12點。測體溫、做登記、翻譯解釋,一次值班要重復很多次。

  為了御寒,值班到深夜的哈米隨身會帶著兩條圍巾,一條包在頭上,一條圍在脖子上,冷了就把上面的圍巾往下拉包住耳朵,口罩松了就把脖子上的圍巾拉上來再壓一層。圍巾是妻子王暄專門在網上買的,一口氣買了好幾條,每天給哈米輪換著戴。王暄說:“戴上這個圍巾,感覺就像多了一層保護似的。每天等他回家,我把飯給他做好,消毒工作給他做好!

  哈米沒有抱怨過辛苦,他說,只是幫了一點小忙,而且居民們都很配合相應的工作!霸谖錆h、在湖北有更辛苦的人,跟他們比,我也沒做什么。我們一開始也有一些擔心,檢查他們的身份、體溫,給鄰居帶來一些不方便。但是他們一點都不嫌煩,也很配合我們的工作!

  看到哈米和其他外籍志愿者每天忙里忙外,雞鳴山社區(qū)的居民很感動,一些居民也主動地參與到社區(qū)防疫工作中來。

  居民1:內心挺感激他們的,患難見真情,為他們點贊。

  居民2:疫情到來的時候,他(哈米)愿意做到這么細致,要為他豎大拇指。

  眼下,中國新冠肺炎醫(yī)療救治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沉寂許久的義烏市場也在有序地復工復產,重新開業(yè)。城市逐漸恢復生氣,哈米公司的業(yè)務也重新啟動。他一邊經營公司,一邊依然堅持志愿工作。

  “我了解中國產品,賣過去有市場,這些市場一直在等著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我們可以努力,一邊非常好地保護義烏人民和外地來義烏工作的商人;另外一邊是開工,工作不停!惫渍f。

  在與身在伊朗的家人交談中,哈米得知伊朗口罩緊缺。不久之后,通過各方努力,來自中國的醫(yī)療援助物資很快被運抵伊朗,哈米為此很開心。他表示:“非常感謝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古人說,在最困難的時候你會了解你最好的朋友,因為最好的朋友在你最困難的時候不會離開你!

  哈米說,等疫情完全控制住,他要帶著妻兒去北京看看岳父、岳母,還要回伊朗老家見見自己的爸媽,在疫情期間結識的新朋友,也要一直保持聯(lián)系。他說:“這個地球是一個家園,我們不分國籍、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你我,都是一家人。這是這一次疫情給我最大的感觸,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像一家人。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讓我非常感動!